第37章 之三六式微


    夜读诗经之三六《式微》
    式微,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!
    式微,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躬,胡为乎泥中!
    深挖《式微》:洞察劳役者的苦难与抗争
    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,将劳役者在重压之下的悲惨境遇和内心的挣扎,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    这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,穿越千年的时光,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。
    下面,让我们通过逐联赏析,深入领略这诗歌的丰富意蕴。
    联:式微,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!
    意象与象征
    开篇“式微”
    二字,仿佛为我们拉开了一幕暮色笼罩的场景,天色逐渐昏暗,四周弥漫着压抑的气息。
    这一意象,绝非单纯对自然天色的描绘,它更象征着劳役者所处环境的恶劣,以及他们如渐暗天色般黯淡无光的命运。
    在这越来越浓的暮色中,劳役者们仍在露水中艰难地劳作,“中露”
    这一场景,生动地展现了他们所遭受的磨难。
    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,寒意侵入骨髓,然而他们却无法停下手中的劳作,生活的困苦如影随形。
    情感表达
    连续两个“胡不归”
    的反问,宛如一声声急切的呼唤,从劳役者的心底迸而出。
    这呼喊中,饱含着他们对归家的强烈渴望,那是对温暖家庭的向往,对亲人的思念。
    紧接着,“微君之故”
    点明了他们无法归家的原因——为统治者服役。
    这看似简单的质问背后,隐藏着劳役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。
    他们在心中呐喊:若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缘故,我们又怎会在这寒冷的露水中苦苦挣扎?这种对统治者不顾其疾苦,迫使他们在恶劣环境中劳役的不满,如同一团燃烧的怒火,在他们心中熊熊燃烧。
    语言特色
    设问句式在此处的运用,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,激起层层情感的涟漪。
    它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沉闷,引读者深入思考的同时,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。
    读者仿佛能看到劳役者们停下手中的劳作,仰望天空,出这声声质问的场景,诗歌的感染力如汹涌的浪潮般扑面而来,直击人心。
    尾联:式微,式微,胡不归?微君之躬,胡为乎泥中!
    意象与象征
    “泥中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