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
若三弦一声,天光乍破。
南京城里的人开始外撤,多数同南京国民政府一同迁往山城重庆。
其中,自然有外三门家的女眷孩童。
宋希微是不走的。
他将老太太与几位少奶奶送上车,瞧她们一个个哭得脸花,难得温言慰藉几句。
车离了宅院门口,他拎着书箱站在原地,看着自己的倒影在车的后视镜里愈来愈小,最后成了一个点,呼啸着向不可知的阴霾里冲过去了。
三哥儿的旧时衣物,他翻找出来,送去栖凤山葬下。
李晏被拉去改编,未来祭扫,他就替那小子多焚了点纸。
还有遗物已被寄过来,他得交给李晏。
宋希濂回身,骑着自行车过秦淮河去。
他未戴眼镜,微眯了眼,待行到自己那破落院子近前,便下了车推着它走。
到家门口,才见几个少年人程门立雪似地候着,见了宋希微,忙抢过来拉住他:“宋先生,您安!”
是他带过的学生。
“你们怎么不走?”
宋希微俏皮地一笑,“谁教过你们敢为天下先了。”
“宋先生您留着,我们哪里会走!”
一个叫胡三更的接口,“您看,国共合作了,大家劲往一处使,也没败的理。
只是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,若南京城真沦陷了”
“进屋说。”
学者就是学者。
他们在黑云压城之时,关心的不是防空警报,而是南京图书馆与中央大学的百万卷藏书。
宋希微手里还拿着粉笔头时就对他们说,文化是命根。
一个民族若消亡了,必然不单单因其血脉气数断尽,还因不知自己从何方来。
“那些书必须全运出去。”
胡三更道,“浦口有两条渡轮,司令员说要将它们撤往武汉,我们便先将五十万本书装箱一道运走,剩下三十万本,走水走铁都得跟上。
您和陈先生他们到时也得跟着去武汉——要我说,您一人要抵十万本书还不止哩。”
“司令员?”
宋希微皱眉,“谁?”
“一个是唐生智。”
胡三更挠挠后耳,“还有一个,呃有点忘了。”
“是宋希濂。”
作者有话说:
不是史实!
!
!
!
三弦(4)
李晏脱了军帽,挑开门帘进来。
他冲那几个少年一弯眸,走到宋希微身旁,向他们说了几句,几人一道快活地大笑起来。
宋希微攥着茶杯沿,只发狠地盯着花梨木桌上的鬼面旋,压根没听清他们讲了什么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